借词谐音起名
谐音起名法就是利用谐声字来取名字的一种方法。所谓谐音字,就是利用某字词与某字词在语音上相同或相近这一特点,互相假借。使人自然而然地联系起所谓词的意义形象。同时,人名也要用来书写,写在纸上成了文字,也会给人一种变化感。以下是起名网关于谐音起名详细解说。
谐音起名

宝宝起名之借词谐音起名


同声起名法就是利用某些字词在语音上的相同或相似这一特点,互相假借,表情言志.
 
在客观上为我们提供了同声起名的有利条件,再加上人名主要用于称呼,往往有意无意地表现出与本字同音的不同字的意义,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,赋予不同的感情色彩.
 
例如:“庞博”、“钱芳”、“钱进”这些名字,除了广识博学之意外,还有暗示的另外一层意义在里面.
 
有很多同音不同形的名字,听到就会令人联想翩翩,从而使名字更有内涵,更耐人回味.
 
贬义起名多用于文学作品,还有我国农村有传统的风俗,起个坏名好养活,在农村这是挺常见的,而在文学作品中的贬义名字,就是作家幽默的暗示了.比如我们以 前看的一部电影,古妆戏里面有个糊涂县官就叫“胡来”,一听名字就知道他不是个好县官了.还比如各种影视、小说作品,常可见到这类名字,也有种种化名等. 比如铁凝的小说《永远有多远》的女主角“白大省”,就暗含“白白省悟”的悲伤情绪,又如电视剧《新星》有一位村干部叫“潘苟世”,他脱离群众,仗势欺人, 既有“苟活于世”的意思,也谐“狗势”之音,暗含“狗仗人势”之意.
 
用谐音起名还有一种情况,那就是“美化”,把不太文雅的小名用同音字一换,就成了一个美丽、深刻的名字.
 
比如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名字,就是从小名“平娃”演变而来的.再如乳名小丫长大后变为“晓娅”.
 
中国的传统,姓和名是一体不可分的.所以我们对名字的谐音一定要综合起来总体考虑.
 
比如:“信”字,意、音皆好,用作名字很有男子气概.如果姓吴,称吴信,听起来与“无信”有何区别本来姓归姓,名归名,但连在一起读来却不太好听.从以上谐音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知道,谐音用得好,可以使姓名相 映生辉,谐音用得不好,使人容易从其名字上联想到他的个人,有时还会给人留下取笑的话柄.姓氏的谐音尤其需要加倍留意,历史上为谐音所累,最为有名的个案 要算是慈禧怒贬王国钧(与“亡国君”音同)了.国君亡而国不存,也难怪最爱迷信的慈禧忌讳.“王”姓是中国一大姓氏,使用得当则可大放华彩.
 
如元代《西厢记》的作者王实甫,北宋宰相王安石,著名作家王蒙、王安忆,晋代书法家王羲之,著名诗人王维,当代评论家王干等等.虽是大姓,但使用不当则会 使人联想到谐音“亡”上.如王佳,看上去也算是一个好名字,但听来却与“亡家”近似同音.以父母的姓联合起来起名,现在似乎是越来越流行的时尚.两个姓氏 如能珠联璧合,也是很有意义的.如“金珠”就是“金”和“朱”的结合.“辛”“甘”结合起来也很巧妙,还有“董”“李”也是很有意味的两姓结合名.随着人 们文化知识的增多和修养的提高,人们也越来越注重自己的符号——名字了,因此,起名时一定慎重研究,三思而后行.起个好名字,享用终身.

谐音起名方法


以谐音来起名,俯拾皆是。如《清名家诗钞》小传说:“李必恒,宇北岳,商邱来公为其疾,故更字曰百药,取唐贤命名意,且义同也。”

  再举古今人名为例:

  武岳,谐“五岳”。

  潘峰,谐“攀峰”。取攀登高峰之意。

  文彦博,“彦博”谐“渊博”。

  江不凡,“江”谐“将”,取将来不凡之意。

  宗臣“宗”谐“忠”取忠臣义。

  诸如以上这些同音不同形的字,使人们一听到这些名字,就自然而然地与语言中有意义的词的相同语音联系起来,使名字的内容更加丰富。如“刘洋”这个名字,人们一听到这种语音,总是与“到外国留学意义”的“留洋”联系起来。

  还有一种谐音取名比较特殊。有一些字有多种读法,用作姓氏时读音和平常读音有区别,而取名者就利用这种一字多读法来故意制造成谐音,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。这种名在呼喊时,一般不认为是谐音,而只有书写文字,而自然地会想到是谐音。例如:

  朴素,作姓名时读江piao,呼喊时“朴”不与什么字谐音,但一旦书写成文字,人们立刻会看出,它与表示“颜色、式样等不浓艳、不华丽或生活节约”意义的“朴素”加(pu su)一词联系起来。

   还有像曾经(姓名读zeng jing)与曾经(一般词读ceng jing岣),解方(姓名读则xie fang)与解方(一般词读jie fang)等等,都是运用了谐音起名法。这种方法只有在充分掌握语音、文字学知识的基础上,才能使用和理解,所以用这种方法起名的人不多。

   谐音有时是有意的,有时是无意的。按人之常情,给自己的子女取名,都会取褒义,或至少是中性谐音的。但在特殊情况下,也有故意取带有贬义谐音的名字的。 比如电视剧《新星》中有一位村干部叫“潘苟世”,他脱离群众,仗势欺人,作者对他的批判态度是很明显的,为他定名“潘苟世”有“苟活于世”的意思,同时也 谐“狗势”的音,暗含着“狗仗人势”的意思。谐音如果运用得巧妙,是一种很好的取名方法。像前面举的庞博,还有高健(谐“高见”)、程刚(谐“成钢”)等 等,都是很成功的。谐音取名的优点在于:含而不露、意在言外,使人感觉含蓄,不落俗套。

  用谐音取名还有一种情况,那就是“雅化”。有人 小时候没有大名,只有小名。长大后觉得小名不雅,又不愿改动太大,就用谐音的办法,找一个或两个比较文雅的同音字来代替原来的名字。比如小名阿狗、毛狗, 长大后叫阿苟、毛苟;小名叫“影子”,长大后叫英姿;小名叫小兰,长大后叫晓兰。还有广东人名用字中, “亚”字很多,原来粤语阿、亚同音,小名叫“阿某”,长大后就叫亚某;这也可以算是一种雅化。

  谐音还有无意造成的,其中当然也会有褒义 谐音,但贬义似乎更多些。由于取名者只注意了名字本身的意思,却忽略了和名字同音的词或词组可能是贬义的。例如“于刚’’会使人想到“鱼虹”;“侯岩”会 使人想到“喉炎”,“范婉”会使人想到“饭碗”。为了避免造成这种不愉快的联想,在给子女取名的时候,就要考虑得全面些,想想自己取的名字会不会造成贬义 的谐音。

  在正常的情况下,姓和名是合在一起,而不是分开的,所以我们对名字的谐音,一定要和姓氏连在一起考虑。比如“信”字,意、音 皆好,用作名字很有男子气概。汉初大将韩信,耀武扬威,破楚霸王项羽于垓下,其名正如其人。然而明朝洪武年间新乐知县也名叫信,不过姓吴,称吴信。本来姓 归姓,名归名,但读出来谐音实在不好,吴信谐音“无信”,是不讲信义、没有消息的意思,堂堂一名知县,没有信誉,可想见其尴尬。

  起名网免费取名上面所 讲的吴信,好歹也是父母之富,为人清廉,可谓“狗其名而圣贤其行”,一生也未为名所恶,然而同是明朝洪武年间一名人,却因姓名谐音而鳏居终身。据《明史》 记载,锦衣卫指挥使宋忠曾议娶韩国公李善长之女,其时李善长正卧病在床,问其姓名,答:“宋忠”。李善长大怒,将其逐出府门。原来,宋忠谐音“送终”,李 善长正患病,女婿却来“送终”,不由他不怒。没过三年,宋忠与燕兵大战,死于阵前。

  从以上谐音的例子中,我们可以看到,谐音用得好,可以使名字生辉,谐音用得不好,轻则有损尊严,重则有碍前程,倘若加上行为不端,品行卑劣,更使人唾之。

  中国姓氏中有许多姓氏的谐音须倍加留意。历史上谐音案最为有名的要算是慈禧怒贬王国钧(谐音“亡国君”)了。国钧之名也难怪丧权辱国的慈禧杯弓蛇影。

   “王”姓,使用得当则生华彩,如元代作家《西厢记》的作者王实甫、晋代书法家王羲之、北宋宰相王安石等人的姓名。但使用不当,“王”字会使人联想到谐音 “亡”字上。如有一个王姓小朋友,乃家中珍宝,世上正流行“佳’’字,故以“佳’’名之,但谐了“亡家”(家破人亡)之音,这就不好了。

   不单“王”姓, “吴”姓命名时更须注意。因为“吴”与“无”谐音,搞不好便有反其名而愈之的可能。众所周知,大明王朝的帝王臣宦大多出身贫寒,以数字为名的确实不少,历 史上没有比明代的姓名谐音更糟的了。“礼”本是一个好字,而明朝时叫“吴礼”(无礼)的官宦就有两位:金华知县吴礼和家庄院士吴礼,实在可叹。人们常说的 一句歇后语是“水浒的军师——无用(吴用)”,没想到两代之后,又多了“无礼”。此外,《金史卷》有被小叔所杀的提督“无德”(吴德)和被桑哥所杀的江宁 县达鲁花赤“无德”(吴德)。也许大家还记得60年代末的风云人物吴法宪吧?此名谐音则大为逆耳。为“无法限制”之意,也就是“无法五天”。

   像这样姓名合起来谐音不好的,在历史上有很多,即使在今天也屡见不鲜。古时造成不好谐音的原因很多,一是出身贫寒,随意捡一佳字而名之;一是古时人迷 信,命名必依五行四柱,哪管什么音韵;再有封建时代,文人死读书,做学问还断章取义,命名也姓是姓,祖宗传下来的,只顾名字。即使名字不雅,由于封建思想 严重,认为名字是父母给的,改则不孝;而今天时过境迁,再不注意谐音的父母,恐怕儿子不但改之,心里还悻悻的呢。所以,在起名之时,一定要把姓名的音韵合 起来考虑,尽量避免那些字音不雅、字义不佳的谐音。